2022-12-09 16:29:17
人治和法治之间,有脱离不开的关系。法治,是国家发展兜底的存在。而人治,则是一个事情能做到什么程度的保障。只有人治法治相结合,一件事情才可以做到相当好的程度。
改革开放时期,主政上海的官员黄菊,就是这么一个可以让人治优点得以充分展现的好官员。正是有了这么一位官员,很多在当时看起来就头疼的问题,最后得到了完美解决。
现在,就让我们来好好看看他的故事。
1938年出生的黄菊,正属于我国承上启下的一代人。这代人见证过战乱时期的混乱,自然是有想法去参与国家建设,投身国家改造事业的。除了有心之外,他们得以享受和平带来的环境改善,享受教育资源的改善。
黄菊的学习天赋无疑是出众的。从小学到大学,他一路过关斩将,最后在1956年考进了清华大学,学习电机相关的知识。由此,也注定了黄菊会踏上一条实干家的道路,为国家的建设添力费心。
经过数年的学习,黄菊毕业之后,就直接被分配到了上海的一家机器厂担任技术员。
在工厂工作期间,黄菊不仅仅是完成了自己任内的事情,同时他还不断钻研新技术。在这期间,他的成绩显著,研制出了可控硅电炉自动配电装置,对生产工作有巨大的正面影响。
这么一个年轻人,自然是相当受到领导关注的。到了1978年,黄菊已经全面接手了中华冶金厂的生产工作。技术出身的背景,让他不光注重效率,同时也注意工作方法的改进。
正是因为这种优点,在中华冶金厂做出成绩之后,黄菊被提到了第一工业局,等到了1983年,45岁的黄菊已经做到了上海市常务委员,同时作为市工业工作党委书记,主抓工业方面的问题。
黄菊严谨的工作作风,使得他在仕途上用高歌猛进四个字来形容是一点错都没有的。不论是什么岗位,他都能做出来成绩。这样的实干家,注定会有更高的舞台。
到了1991年,黄菊已经做到了上海市市长的位置。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最经典的例子,就是他在土地批租问题上做出的贡献。
上海作为直辖市,拥有口岸城市的优势,吸收更多的资源,增加资本的流动,无疑是一个好的思路。最好的办法,就是开展基建,扩大内需,从而促进资金流通。
按照当时上海市政府的想法,政府可以用信用作为担保,主动劝说棚户区的居民放弃土地,然后在原本的棚户区盖上现代化高楼,从而提升资本流通率。
办法虽然有,但是怎么去实施,谁来做这件事情,却成了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在这个时候,黄菊的作用就展现了出来。
既然是用信用作为担保,那么这件事情就一定不能藏着掖着,必须要大力宣传才行。为此,黄菊在电视上发表了公开讲话,最终成功劝说了棚户区的局面,使得他们主动让出了土地。
取得这样的成果,对于黄菊而言不是什么稀罕的事。1994年,黄菊担任上海市委书记,此时的他已经56岁了。当他在2002年离开上海的时候,他在上海一共已经工作了40年,为上海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这一点上,就能看出黄菊是一个多么难得的人才。
离开上海的黄菊也没有闲着,他是被国务院下令,调任到中央工作。此时的他已经65岁,这位老同志终于走到了自己仕途的顶峰,成为了国家副总理。
黄菊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和他踏实肯干的作风是脱离不了关系的。正是因为这种作风,黄菊才能够在时代面前找到一条最好的路子。实事求是的精神,也让他实现了个人价值。2007年,黄老因病逝世,享年69岁。这位人民的好干部从此离我们而去,但他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我们永远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