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31 17:43:25
手机号码吉凶测算 http://www.zhazou.com
2014年,一场名为“学院于经典中国现代艺术”的拍卖会在如火如荼地举行,来自画家冷军的一只“破手套”成为当年的大热门。
此画名为《手相》。很多人第一次见到这幅画,都忍不住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这是画吗?不会是把照片混进来吧?”
的确,这幅画纤毫毕现,惟妙惟肖,将残破手套的细节刻画得十分到位。难怪人们会不自觉地将这幅画和照片混淆。
在拍卖场上,还有其他美丽的作品。它们或造型华丽,或极致唯美都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都比冷军的这只“手套”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
然而,就是这样一只破“手套”,却吸引了很多藏家的追捧。围绕它展开的竞价很快就达到了百万级别。
两百万、三百万、四百万……“手套”的身价节节攀升,势不可挡,最终竟然达到了650万的天价。
要解释为何这只“手套”价格如此之高,还需要将整张画放大才能看出。
冷军的烦恼,绘画照片傻傻分不清楚
画作被误认为是照片这件事,对于武汉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冷军而言是家常便饭。
2007,当他把自己呕心沥血创作的油画《肖像之相——小罗》送去参展时,组委会将画稿退回,并严肃声明:我们这是一个绘画展览,不是摄影展,你不能用照片来冒充画作。
冷军对此苦笑不得,他一再解释,《肖像之相——小罗》是自己一笔笔画出来的,根本就不是照片,组委会还是不信,一定要冷军拿出证据来,才肯让这幅作品参赛。
这可把冷军难住了,他没想到,作画就算了,还要去证明自己的画不是照片。
其实这个误会也不能怪组委会,只不过是因为冷军的作品实在是太像照片了。把这幅画分解放大之后,就会发现,所有的细节都分毫不差。
手掌的纹路,自然飘散的头发丝,衣服的褶皱,甚至是服装上的棉絮……每一处细节,都做到了完美的还原。
细节还原到这个程度,让人很难想象是人工完成的,甚至连普通的照相机也没有办法做到,在人们的认知中,只有高清摄像头才能做到。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冷军再拿不出证据来,他可能就要错失这次难得的机会了。情急之下,他赶忙拿出自己创作这幅画的步骤图,上面完整地展现了自己创作这幅画的过程。从步骤图中,我们知道冷军是如何一步步创作《小罗》的,它的出现,才证明了这幅作品真的是画作而不是照片。
组委会在收到步骤图后,立即收入了这幅作品,并给出了高度评价。在这一年,冷军获得了文化部主办的第四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览的画院奖。
大家给冷军作品的评价是:“细腻而不腻,逼真而非真”。
冷军能把细节处理得如此细致,和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关。
他小的时候住在新华电影院的旁边,电影院的门口经常会粘贴那种花花绿绿,极具视觉冲击的电影海报。对色彩敏感的冷军被这些海报吸引,他就每天都去用心观察这些海报,并把他们记在脑海中,回到家中就把他们画下来。画得哪里不对了,就再去看,回来再修改细节。
冷军没有办法把电影院的海报带回家临摹,他就锻炼自己对图像的记忆能力。在纸上作画前,他实际上已经在脑海中画了无数次了。
冷军采用这样的方式画画,实际上是因为他家境普通,没有办法去买昂贵的绘画材料。但也因为这样的训练,让他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对细节的超强把控能力。
而之所以有超强的图形记忆力和敏锐的观察力还和冷军的近视眼有关。
为了能看清楚事物的细节,冷军需要近距离的观察,在这个过程中,他对事物的把控能力就更加优越了。
冷军创作时十分用心,两平方厘米的画作,他就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在他的精雕细琢下,他的作品最终超越了普通相机,达到了高清镜头才能有的水准。
这种把画作画成照片一样的做法叫“超写实主义”,发源于上个世纪的美国,传入中国后,冷军便成为该画派的代表人物。
2019年,冷军迎来了自己大爆发的一年。
这一年,他以天价拍卖成交价冲上热搜,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画家。冷军的《肖像之相——小姜》在佳士得拍卖举行的拍卖会上以7015万元成交,刷新了国内画家的拍卖记录。他的另外一幅作品《蒙娜丽莎——关于微笑的设计》也在2021年卖出了8050万的天价。
随着冷军的爆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超写实画派,在画展上再看到“照片”也就不会表现地那么惊讶了。
不过,冷军却又面临了一个哭笑不得的烦恼——人们现在开始把他随手拍的照片当成是画作了。
前两年,冷军在自己的微博中发了一张照片,提名为《青柿子》。很多人在他的微博下面评论,说他又有新作品了。
冷军苦口婆心地解释,说这只是自己随手拍的照片,根本就不是画作。但大家还是不信,觉得冷军是在跟他们开玩笑。被逼无奈的冷军只好专门发了一条澄清微博,特地说明,《青柿子》是照片,不是油画。
这才让大家明白了事情的真相。
画得像的烦恼
以前要向别人努力证明自己的作品是画不是照片,走红后却需要向别人证明自己的作品是照片不是画了。
这是冷军画作和照片之间的美丽的误会。
但随着走红和千万级别的拍卖价格一同而来的不仅仅是解释方向的转变,还有评论家们对他作品的艺术价值的质疑。
当冷军以“画得像照片”这一点而出圈时,就招来了一个质疑,那就是,人类的画作是否一定要与机器作比?这样做的意义又在何处呢?
究极极致地追求细节,到底该不该成为艺术的追求的终极目标?
这是艺术界正在思考的话题。
中国画讲究留白,实写七分,虚留三分,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
而冷军和他的超写实主义绘画作品,一股脑儿地把所有细节都明明白白地展现在你眼前,他给你的只多不少,观者没注意到的细节,冷军和他的超写实主义画作都会画出来给你看。
极致的细节描述似乎和中国画追求的那种重意而轻形的理论和要求相违背。
但这也正是他的可贵之处——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他的横空出世,实际上是一种对人类潜能的探索,想通这一点,他的成功也就不难理解了。
事实上,冷军的作品绝不仅仅是技术的炫耀和细节的堆砌,他的作品其实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
在韩国的首都还叫汉城的时候,那里曾发生过一起很严重的事故,冷军在电视里播出的事故画面中看到废墟之中不时出现孩童的玩具。这一幕刺痛了画家的心。他决定为他们进行创作。最终画成《世纪风景之三》这幅作品。
在这幅作品中,冷军用灰暗的色彩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在满目的灰暗中,显现出了色彩艳丽的玩具。
倒塌的钢筋水泥就像是一座坟墓,这场突如其来的事故,不知道埋葬了多少儿童的金色童年。
《世纪风景之三》是冷军对生命的敬畏的体现。全画是为人而作,但不出现一人。冷军将悲悯表现在无人之处,这种表现手法与宋代的“踏花归去马蹄香”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宋代的一次绘画考试中,考官以这句诗为题,让应试者进行创作。
题目中的马、花都易于表现,但其中的“香”却十分抽象,让人不知从何下手。
在其他考生为题目所纠结时,一位考生匠心独具地在马蹄上画了一群蝴蝶。蝴蝶喜香,它们都追马蹄而来,就可以想象这匹骏马走过的路上是铺满了鲜花的。
冷军在表现他的悲悯时也用了这种处理方式。
与这幅画用了同样创作手法的,还有他的那幅《手相》。
画面中一只丑陋肮脏的手套上布满褶皱。一层层的污渍让人难以分辨这只手套的真实颜色。
观者不禁会想,这只饱经风霜的手套背后,一定藏着一位终日辛勤劳作,困在生活的泥泞中的人。
冷军不言苦,却笔笔都在写苦。
手相,本是传说中的可以昭示人的命运的掌心纹路,但冷军画的手相却描述了一只这样的手套。
我们不知道手套的拥有者的掌心长什么样子,但却能通过这只手套想象出他在生活的泥潭中苦苦挣扎。
正是因为对生命的尊重与对人间疾苦的体察,让这只其貌不扬的“破手套”卖出了650万的价格。
相较于《肖像之相——小姜》、《蒙娜丽莎——关于微笑的设计》这种千万级别的作品来说,《手相》的身价显得有些“寒酸”。
不过,当我们放大《手相》10倍后,却更能体会到它的可贵之处。
冷军的其他肖像作品放大后,我们能看到的是那些纤毫毕现的细节,一次次地感叹他“人肉照相机”的外号果然名不虚传。但《手相》放大后,却是一个个残破的痕迹。
那是生活,是岁月留下的印记,每一处,都是手套主人为生活所做出的真实努力。这努力,饱含了一个底层人民对生活的挣扎和敬畏,间或,还混合着他的血泪。
冷军的肖像画,是高居庙堂的骄矜美人,就算有波折,也只是衣服上的那些自然纹路而已。而他画景物时,每一笔,都道尽人生。
这或许就是艺术的魅力吧,或凝世间之大美,或诉人间之疾苦,每一种,都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后记
随着冷军的“出圈”,人们都知道只要打着他名字的作品都能卖出好价钱。2021年前后,有人甚至出价百万买他的一幅写生。
写生,其实严格意义上还算不得是画家的作品,更多的是他的一种“作业”。是看到某一景物,随手练习的。
但即使是练习作业,有人也愿意出高价买下。
但这对一个艺术家来说,不认可作品,给再多的钱也没用。
可以想象,那幅以六百五十万成交的《手相》放在今天,绝对不只是这个价,当它再次出现在拍卖场上时,身价至少会再翻一倍。
而冷军对此,却毫不在意,他继续专心创作,不愿把经历耗费在与画作无关的事上。
他在作画时继续保持着一种宁静平和的心态,沉下心来去仔细观察事物中的每一处细节。心无旁骛,别无他念。
冷军的成功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成功,还重振了写实主义画派的信心。
写实主义本在历史上是主流地位,但在照相机和印象派出现后被边缘化。冷军作品的天价成交额,让人们重新看到了写实主义绘画的光明前景。
写实油画清晰、直白,最能沟通普通观众。在提升国民美学素质,为我国美育教育添砖加瓦。